跳到主要內容
:::
研究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畢業年度
王維資
帝國周邊有事?文化統治與殖民地社會的形成
陳奕麟
99
江明珊
拼裝的文化治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再現及其文化技術行動者群像
陳奕麟
111
許霖
鶴唳猶傳建塔心:臺靜農的文學與思想
彭明偉
111
鄭琪
社群媒體時代中國網路社會的創造性抵抗實踐
莊雅仲
111
阮氏莊
法國殖民政府統治下的越南契約勞工—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亞太勞務移民機構
劉紀蕙
111
黃睿
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邏輯的銜接:2010-2021 年加泰羅尼亞
林淑芬
110
湯斐然
杜特蒂和民粹旋風: 菲律賓的民粹主義、治理術和宣傳策略
劉紀蕙
110
文己翎
動員民主:後雨傘時代下香港民主運動與社區組織形態互動
林淑芬
110
張佩思
香港97後本土社會運動所形塑「後殖民論述」的若干意義
陳奕麟
110
歐怡君
從底層的反叛到恐怖份子:印度納薩爾電影政治與社會研究
劉紀蕙
110
孫佳婷
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作為現代機構之作用與社會結果
朱元鴻
109
HAZEM D.S ALMASSRY
政治伊斯蘭在阿拉伯之春後在民主過渡中的作用, 特別提到突尼斯的恩納赫達運動
朱元鴻
109
Feeza Vasudeva
印度私刑之流行與民主危機
林淑芬
109
潘博成
城市文化中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廣州的博物館與展覽會
邱德亮
108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
大專原住民歷史與當代原住民議題課程探究
林文玲
108
李佳霖
台灣愛滋治理與「治療作為預防」之生命政治的考察
林淑芬
108
白洛克
網路公共領域的黑暗面:網域中的非主流右派分析
朱元鴻
107
洪梓源
新時代靈性場域研究:台灣身心靈工作者的探索
邱德亮
107
朱利恩
翻譯中的“啟蒙”與“中國”:對中國理性的批判
林淑芬
107
馮耀昇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政治現代化與民主化特點 (1991-2016)
劉紀蕙
107
浦南
孟加拉與尼泊爾移民在印度東北與西孟加拉的無形政治角色和宗教解體
劉紀蕙
107
蔡岳璋
文勝道至:《莊子》的當代解讀
劉紀蕙 楊儒賓
107
吳怡玉
少數族群的歷史建構與分層:以馬來西亞淡米爾人與華裔為例
劉紀蕙
107
強克
薩德的索多瑪120天,或者所有狀態下的自然:超越physis與metaphysis
朱元鴻
106
唐弘廷
台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 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唐維敏
106
陳克倫
解嚴政治與冷戰美學: 重探臺灣小劇場運動(1986-1996)的話語與實踐
劉紀蕙
106
若遙
英文通俗文學中的義大利他者與南歐東方主義化的政治
劉紀蕙
105
菲力普克勞茲
殖民性交易與性經驗作為生命權力的部署
陳奕麟
105
Francklin Benjamin
The aporias of citizenship in the context and after the haitian Revolution (1791-1987): Popular struggles, emancipation and recognition
Alain Brossat LIU,Joyce C.H.
105
唐慧宇
鄙民的政治:從文化解殖到陳界仁的感性生產
劉紀蕙
105
陳炯志
菲律賓勞力遷移組態
王宏仁
105
延光錫
朴玄埰思想的當代意義—以陳映真文學為參照點
陳光興
104
楊成瀚
(不)令人讚賞的靈光對象:數位獨體化時代的藝術研究
朱元鴻 魏德驥
104
陳曼華
藝術與文化政治:戰後台灣藝術的主體形構
顏娟英
104
劉雅芳
冷戰聽覺轉向第三世界的音樂生產:李雙澤、楊祖珺、王明輝的思想實踐
陳光興 何東洪
104
薛熙平
例外狀態之戰:施密特與阿岡本的法哲學對話
朱元鴻
104
楊明浩
形塑文化空間: 在台跨國外籍人士的生活策略與類型
陳奕麟
103
劉亮延
「戲比天大」的悖論:吳祖光與中國戲曲改革運動
劉紀蕙
103
楊淳嫻
班雅明的歷史感
魏德驥
103
蘇淑冠
胡台麗的人類學實踐:六部民族誌影片之分析
陳光興 陳惠敏
103
​李威杰
內部劃界::從孟加拉分裂和後分裂過程閱讀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電影
劉紀蕙
102
舒奎翰
以情感的角度剖析在敵人陰影底下的民主
朱元鴻
102
林封良
「所有權」認識邏輯的畛域化-1920~1925朱謙之思想重探
劉紀蕙
102
關秀惠
事件的美學政治:二二八展覽(1993-2007)、美術及其後
劉紀蕙
102
吳哲良
重訪神學與主權的寬恕: 觸動寬恕的難能之能
朱元鴻
101
洪芳怡
聽覺現代性:聲音科技、雜種美學與上海流行音樂,1927-49
周慧玲
101
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