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研究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畢業年度
梁永怡
維多利亞時期女性旅遊作家筆下的中國:以立德夫人之《親近中國》為例
林瑞谷
99
丁時馨
外省「老兵」之終結:死亡與哀悼
邱德亮
99
詹亞訓
人文主義的三種爭辯—海德格、德希達與阿岡本的思想交錯
林淑芬
99
阮芸妍
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
劉紀蕙
99
劉佳旻
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
邱德亮
98
吳佳玲
談「共同」的想像建構:從政論節目到諧仿節目「全民大悶鍋」
劉紀蕙
98
林芳如
「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困境
陳奕麟
98
徐明瀚
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 (1927-1935)
劉紀蕙
98
吳依臻
以榮譽之名?從榮譽的重探反思榮譽殺人事件
邱德亮
98
馬于婷
位於邊緣的思索:蘇旺伸繪畫中的政治性策略
劉紀蕙
98
陳乃禎
第一夫人的消費政治與政治消費:以台灣(1996-2009)為主要背景
朱元鴻
98
張瑜珊
「邊緣」或「潮流」─從「銀鈴會」討論跨語一代的發生與發聲
劉紀蕙
98
沈士杰
「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
劉紀蕙 柳書琴
98
薩蓮
波羅地海三國政治經濟 (1992-1996年)
潘美玲
98
黃明慧
談笑風雲 - 諷刺之笑做為對反東德共黨治理之藝術
朱元鴻
98
顧玉玲
自由的條件:從越傭殺人案看台灣家務移工的處境
林淑芬
98
劉俊希
壯陽先生在台灣的故事:壯陽語藝的文化分析
邱德亮
97
羅祖珍
讀者觀點:臺灣村上春樹讀者的文化實踐分析
邱德亮
97
羅立佳
轉型正義的政治性重探:正義之名下的民主、秩序與時間形構
朱元鴻
97
陳暉雯
從政治到美學:對三位美容暢銷書作者的論述分析
蔣淑貞
97
林孟賢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科學風格─以馬爾地夫海水面升降之研究為例
傅大為
97
張儷齡
臺灣現代劇場空間公共秩序之形成:人類肉體「文明化」的多重堆疊
蔣淑貞
96
向家弘
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台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
陳其南
96
卓于綉
日治時期電影文化的建制1927-1937
劉紀蕙
96
廖千瑩
拯救社區死亡大作戰—未來村對社造重生論述的共同體回應
朱元鴻
96
林宏翰
知識╱權力場域中的「台客」文化政治
邱德亮
96
鄭欣宜
無價生命的代價:寵物的消費與政治
邱德亮
96
袁瑨璇
身體的清潔與戒嚴:從1946~1947年台灣防疫案例以及語言模式談起
劉紀蕙
96
林君黛
游擊人生:性交易/交際少女與我的行動實驗
夏林清
96
艾玲
妳漂亮嗎?從性玩物到女性賦權:以青少年流行雜誌中的姿態展示談起
陳奕麟
96
任國勇
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
馮建三
95
劉雅芳
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台灣新音樂生產的第三世界╱亞洲轉向
柯裕棻 陳光興
95
李進益
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
朱元鴻
95
陳盈璇
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
劉紀蕙
95
李秉霖
保存的政治與展示的經濟:十三行遺址的博物館化
王志弘
95
徐意欣
離散文化的視覺思考:藝術家謝鴻均繪畫中的客家與女性認同
劉紀蕙
95
傅明雅
TVBS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
馮建三 劉梅君
94
許珮玲
通俗文化表演下的鬼魅魍魎:分析宋元煙粉靈怪類話本與現代香港鬼怪電影
朱元鴻
94
李杰穎
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
蔣淑貞
94
陳筱茵
《島嶼邊緣》:一九八、九○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
陳光興 柯裕棻
94
邱仕弘
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
蔣淑貞
94
陳佩甄
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
劉紀蕙
94
鄭景雯
貢寮•獨立音樂•海洋音樂祭
蔣淑貞
94
解坤城
快樂丸生涯:現象與詮釋
宋文里
93
吳品賢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王志弘
93
林封良
當你說「我們」的時候,你究竟是誰?-1945~1949思索主權的文化邏輯
劉紀蕙
93
李家儀
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後期以來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
王志弘
93
謝佳宇
台灣連鎖便利商店之文化經濟、消費決策與生活實踐:一個文化研究的探討
陳奕麟
93
陳明輝
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
馮建三
91
曾琬婷
「金」昔之際:金門戰爭遺產化過程中的社群性
邱德亮
111
童郁心
鬼化樂生
蔡華臻
111
陳宥均
平凡日常的苦難與溫情:論遲子建2000年前後的中短篇小說
彭明偉
111
江安淇
檢查誰的身體:臺灣性病防治的歷史初探(1953~1973)
陳佩甄;安勤之
110
陳忠昀
「自我」的迷惘與回歸: 試論徐浩峰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
彭明偉
110
邱映哲
用「愛」發電?試探微博盜版影劇發布群體
劉紀蕙
110
陳聖允
由公民身份探討2010-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爭論:以反同派、平權派與毀廢派為例
劉紀蕙
109
蘇荷蒂
猶太復國主義政策及其影響: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身份認同的侵蝕與抵抗間的緊張關係
劉紀蕙
109
蔡恩祥
探討Giddens歐洲政治社會計畫:以失落工人作為線索
朱元鴻
109
陳韋勳
《國家/文化生產》: 臺灣公共電視《通靈少女》之案例研究
陳奕麟
109
曹伃君
農業到科技的脈動:論1990年後竹科中心水利秩序
林淑芬
109
郭彥伯
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
林淑芬
108
馬兆園
煽動法令與馬來西亞後殖民社會產物:種族、宗教、皇室
劉紀蕙 蘇穎欣
108
林思文
印尼華人面對的困難族際關係:歷史、當代與未來
劉紀蕙
108
陸盈
重探文革期間的上海工人造反運動
林淑芬
107
羅逸晉
存在之匱乏:論拉岡「慾望原因」之概念
劉紀蕙
107
許建聰
香港八十年代的文化戀物:以梅艷芳現象為例
劉紀蕙
107
貝納森
斡旋於風險及不確定性:逃跑印尼移工在台灣
劉紀蕙
107
王天賀
論吳念真的小說與電影創作
彭明偉
107
何孟璇
群眾募資模式下的創作自主——以音樂創作為例
朱元鴻
107
蘇倍筠
從台北市區大型宮廟燒香減量現象論「環保宮廟」概念之下祭儀形式的變遷
朱元鴻
107
許力夫
賣座電影的光榮台灣想像: 論魏德聖《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與《KANO》
彭明偉
107
夏思禹
九十年代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的拒斥與融合: 以《新攝影》雜誌為中心
劉紀蕙
106
王珞
拆解國族共同體 – 從1970年代的抗日愛國電影談起
劉紀蕙
106
張恩瑋
臺灣加工自殺的犯罪學研究
侯崇文 藍弘岳
106
林佩錦
迷戀韓國歐巴的防空洞效應:台灣粉絲社群的迷文化
邱德亮
106
周嘉欣
移民社群:上緬甸華人的不平等公民與社會生活
劉紀蕙
106
游蕙任
「規範性」到「解放性」的橫跨—— 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政治性再解讀
劉紀蕙
106
邱子珉
解構幸福: 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〇後世代的失權
劉紀蕙
105
李惠敏
工具、工序與認知–屠宰場牲口管理者行為序列中的經濟動物生命跡象
朱元鴻
105
麗麗
現代俄羅斯的光頭次文化:不同種類的表示
司黛蕊
105
李宥榛
海峽的封閉與開放:1949年後台灣海洋疆界的治理變遷
劉紀蕙
105
歐蓮妃
台灣憲法之未來: 兩岸僵局的當前困境與可能解答
劉紀蕙
105
陳冉涌
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在台灣的接受研究(1975-1985)
彭明偉
105
劉詩婕
尋路青春:台灣青年打工族的工作、實踐與認同
邱德亮
105
陳中勳
亞美混血兒,亞細亞的孤兒:追尋美軍在台灣的冷戰身影
劉紀蕙
104
任斐潔
反思台灣廢除死刑運動的困境──受害者家屬與民意問題
林淑芬
104
張智琦
殖民主義、冷戰經驗與烏托邦書寫:倪匡《衛斯理系列》的再現政治
劉紀蕙
104
王淳眉
製作類型:戰後國語通俗音樂「流行曲」與「搖滾樂」的系譜考察,從「滾石」、「飛碟」到「水晶」
何東洪
104
孫賀
鋼鐵工業地景「文本再現」與「知覺記憶」的 張力關係: 北京「首鋼」為案例
朱元鴻
104
陳昇澤
台灣「獨立音樂」的「反叛」形象與社會屬性初探
邱德亮
104
郭佳
追問新工人文化及其中港台民眾連帶:從「新工人藝術團」形塑「新工人階級」之文化行動入手
陳光興
104
黃芝雲
資本主義範式之下的花蓮城市空間再生產 —以193線拓寬案為例
劉紀蕙
104
黃勤雯
想像新社會—近代中國工讀互助主義的發展與實踐1919-1922
劉紀蕙
103
陳柏毅
帝國與民族碰撞下的斯拉夫論述——俄羅斯的歷史與屠格涅夫的俄羅斯
劉紀蕙
103
黄丹
認識論之無法斷裂
劉紀蕙
103
陳幼唐
學術三民主義及其制度化:以中央研究院為例
陳奕麟
103
黃雅慧
「戒嚴」身體論: 王墨林與80年代小劇場運動
陳光興
103
李妍潔
蘇花高的建設歷程與地方敘事:「在地」的建構與日常性
呂欣怡
103
鄧曼琳
成為「文青」——生命歷程與文化實做
朱元鴻
103
梅氏秋
越南移動勞工---遷移之路
林淑芬
102
白洛克
Imagining the Prostitute: A Genealogy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Power
劉紀蕙
102
彭善豪
本多勝一與日本七零年代的中日戰爭論述-以《中國之旅》為核心
林淑芬 藍弘岳
102
陳羿安
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
劉紀蕙 藍弘岳
102
朱婷婷
京都學派「世界史」論述:以鈴木成高、西谷啟治為中心
劉紀蕙
102
龔祐吟
實相無相的禪宗實踐:妙天的思想內涵與相關議題
劉紀蕙
102
謝家偉
2007年台灣單車環島熱潮湧現解釋:身體知覺為真的「地方」風格旅行興起
朱元鴻
101
吳欣潔
現實邊緣下的私密.見證:葉清芳攝影研究
劉紀蕙
101
簡于鈞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
邱德亮
101
楊祐羽
書寫快樂的功用:拉岡的邊界邏輯運算
劉紀蕙
100
馬欣
龍岡清真寺社群的形成和其在全球化脈絡下的發展
陳奕麟
100
馮啟斌
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台灣為例
劉紀蕙
100
郭政芬
回家,原來是條漫長的道路--移工庇護所的生涯偶遇經驗
林淑芬
100
汪盈利
以關懷生命協會發展為主軸的 台灣動物保護運動史:1992-1999
釋昭慧 Shih Chao-Hwei
100
陳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