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設會與文化研究所
:::
網站導覽
ENGLISH
登入
送出
請輸入關鍵字
訊息公告
最新消息
專題演講
研討會/工作坊
獲獎訊息
簡介
設立宗旨
學術特色
成員
教師
專任教師
合聘教師
榮譽退休教授
學生
碩士生
博士生
畢業生
碩士
博士
行政人員
課程
本學期課程
歷年課程
111下
111上
110下
110上
109下
109上
108下
108上
107下
107上
106下
106上
學術交流
短期講座與課程
合作締約單位
辦法與表單
組織辦法
修業規章
文件與表單
招生
碩士班
博士班
港澳僑生
陸生
國際生
首頁
網站導覽
ENGLISH
登入
:::
畢業生
教師
專任教師
合聘教師
榮譽退休教授
學生
碩士生
博士生
畢業生
碩士
博士
行政人員
:::
研究生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畢業年度
陳忠昀
「自我」的迷惘與回歸: 試論徐浩峰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
彭明偉
2022
蔡恩祥
探討Giddens歐洲政治社會計畫:以失落工人作為線索
朱元鴻
2021
陳韋勳
《國家/文化生產》: 臺灣公共電視《通靈少女》之案例研究
陳奕麟
2021
曹伃君
農業到科技的脈動:論1990年後竹科中心水利秩序
林淑芬
2021
江安淇
檢查誰的身體:臺灣性病防治的歷史初探(1953~1973)
陳佩甄;安勤之
2021
馬兆園
煽動法令與馬來西亞後殖民社會產物:種族、宗教、皇室
劉紀蕙;蘇穎欣
2020
林思文
印尼華人面對的困難族際關係:歷史、當代與未來
劉紀蕙
2020
陳聖允
由公民身份探討2010-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爭論:以反同派、平權派與毀廢派為例
劉紀蕙
2020
蘇荷蒂
猶太復國主義政策及其影響: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身份認同的侵蝕與抵抗間的緊張關係
劉紀蕙
2020
貝納森
斡旋於風險及不確定性:逃跑印尼移工在台灣
劉紀蕙
2019
王天賀
論吳念真的小說與電影創作
彭明偉
2019
何孟璇
群眾募資模式下的創作自主——以音樂創作為例
朱元鴻
2019
蘇倍筠
從台北市區大型宮廟燒香減量現象論「環保宮廟」概念之下祭儀形式的變遷
朱元鴻
2019
許力夫
賣座電影的光榮台灣想像: 論魏德聖《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與《KANO》
彭明偉
2019
郭彥伯
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
林淑芬
2019
王珞
拆解國族共同體 – 從1970年代的抗日愛國電影談起
劉紀蕙
2018
張恩瑋
臺灣加工自殺的犯罪學研究
侯崇文;藍弘岳
2018
林佩錦
迷戀韓國歐巴的防空洞效應:台灣粉絲社群的迷文化
邱德亮
2018
周嘉欣
移民社群:上緬甸華人的不平等公民與社會生活
劉紀蕙
2018
游蕙任
「規範性」到「解放性」的橫跨—— 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政治性再解讀
劉紀蕙
2018
陸盈
重探文革期間的上海工人造反運動
林淑芬
2018
羅逸晉
存在之匱乏:論拉岡「慾望原因」之概念
劉紀蕙
2018
許建聰
香港八十年代的文化戀物:以梅艷芳現象為例
劉紀蕙
2018
麗麗
現代俄羅斯的光頭次文化:不同種類的表示
司黛蕊
2017
李宥榛
海峽的封閉與開放:1949年後台灣海洋疆界的治理變遷
劉紀蕙
2017
歐蓮妃
台灣憲法之未來: 兩岸僵局的當前困境與可能解答
劉紀蕙
2017
陳冉涌
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在台灣的接受研究(1975-1985)
彭明偉
2017
劉詩婕
尋路青春:台灣青年打工族的工作、實踐與認同
邱德亮
2017
夏思禹
九十年代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的拒斥與融合: 以《新攝影》雜誌為中心
劉紀蕙
2017
任斐潔
反思台灣廢除死刑運動的困境──受害者家屬與民意問題
林淑芬
2016
張智琦
殖民主義、冷戰經驗與烏托邦書寫:倪匡《衛斯理系列》的再現政治
劉紀蕙
2016
王淳眉
製作類型:戰後國語通俗音樂「流行曲」與「搖滾樂」的系譜考察,從「滾石」、「飛碟」到「水晶」
何東洪
2016
孫賀
鋼鐵工業地景「文本再現」與「知覺記憶」的 張力關係: 北京「首鋼」為案例
朱元鴻
2016
陳昇澤
台灣「獨立音樂」的「反叛」形象與社會屬性初探
邱德亮
2016
郭佳
追問新工人文化及其中港台民眾連帶:從「新工人藝術團」形塑「新工人階級」之文化行動入手
陳光興
2016
黃芝雲
資本主義範式之下的花蓮城市空間再生產 —以193線拓寬案為例
劉紀蕙
2016
邱子珉
解構幸福: 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〇後世代的失權
劉紀蕙
2016
李惠敏
工具、工序與認知–屠宰場牲口管理者行為序列中的經濟動物生命跡象
朱元鴻
2016
陳柏毅
帝國與民族碰撞下的斯拉夫論述——俄羅斯的歷史與屠格涅夫的俄羅斯
劉紀蕙
2015
陳幼唐
學術三民主義及其制度化:以中央研究院為例
陳奕麟
2015
李妍潔
蘇花高的建設歷程與地方敘事:「在地」的建構與日常性
呂欣怡
2015
鄧曼琳
成為「文青」——生命歷程與文化實做
朱元鴻
2015
陳中勳
亞美混血兒,亞細亞的孤兒:追尋美軍在台灣的冷戰身影
劉紀蕙
2015
白洛克
Imagining the Prostitute: A Genealogy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Power
劉紀蕙
2014
彭善豪
本多勝一與日本七零年代的中日戰爭論述-以《中國之旅》為核心
林淑芬;藍弘岳
2014
龔祐吟
實相無相的禪宗實踐:妙天的思想內涵與相關議題
劉紀蕙
2014
黃勤雯
想像新社會—近代中國工讀互助主義的發展與實踐1919-1922
劉紀蕙
2014
黄丹
認識論之無法斷裂
劉紀蕙
2014
黃雅慧
「戒嚴」身體論: 王墨林與80年代小劇場運動
陳光興
2014
謝家偉
2007年台灣單車環島熱潮湧現解釋:身體知覺為真的「地方」風格旅行興起
朱元鴻
2013
吳欣潔
現實邊緣下的私密.見證:葉清芳攝影研究
劉紀蕙
2013
梅氏秋
越南移動勞工---遷移之路
林淑芬
2013
陳羿安
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
劉紀蕙;藍弘岳
2013
朱婷婷
京都學派「世界史」論述:以鈴木成高、西谷啟治為中心
劉紀蕙
2013
楊祐羽
書寫快樂的功用:拉岡的邊界邏輯運算
劉紀蕙
2012
馮啟斌
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台灣為例
劉紀蕙
2012
郭政芬
回家,原來是條漫長的道路--移工庇護所的生涯偶遇經驗
林淑芬
2012
汪盈利
以關懷生命協會發展為主軸的 台灣動物保護運動史:1992-1999
釋昭慧
2012
簡于鈞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
邱德亮
2012
梁永怡
維多利亞時期女性旅遊作家筆下的中國:以立德夫人之《親近中國》為例
林瑞谷
2011
丁時馨
外省「老兵」之終結:死亡與哀悼
邱德亮
2011
阮芸妍
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
劉紀蕙
2011
馬欣
龍岡清真寺社群的形成和其在全球化脈絡下的發展
陳奕麟
2011
劉佳旻
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
邱德亮
2010
吳佳玲
談「共同」的想像建構:從政論節目到諧仿節目「全民大悶鍋」
劉紀蕙
2010
林芳如
「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困境
陳奕麟
2010
徐明瀚
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 (1927-1935)
劉紀蕙
2010
馬于婷
位於邊緣的思索:蘇旺伸繪畫中的政治性策略
劉紀蕙
2010
陳乃禎
第一夫人的消費政治與政治消費:以台灣(1996-2009)為主要背景
朱元鴻
2010
張瑜珊
「邊緣」或「潮流」─從「銀鈴會」討論跨語一代的發生與發聲
劉紀蕙
2010
沈士杰
「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
劉紀蕙;柳書琴
2010
黃明慧
談笑風雲 - 諷刺之笑做為對反東德共黨治理之藝術
朱元鴻
2010
顧玉玲
自由的條件:從越傭殺人案看台灣家務移工的處境
林淑芬
2010
詹亞訓
人文主義的三種爭辯—海德格、德希達與阿岡本的思想交錯
林淑芬
2010
劉俊希
壯陽先生在台灣的故事:壯陽語藝的文化分析
邱德亮
2009
羅祖珍
讀者觀點:臺灣村上春樹讀者的文化實踐分析
邱德亮
2009
陳暉雯
從政治到美學:對三位美容暢銷書作者的論述分析
蔣淑貞
2009
林孟賢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科學風格─以馬爾地夫海水面升降之研究為例
傅大為
2009
吳依臻
以榮譽之名?從榮譽的重探反思榮譽殺人事件
邱德亮
2009
薩蓮
波羅地海三國政治經濟 (1992-1996年)
潘美玲
2009
向家弘
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台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
陳其南
2008
廖千瑩
拯救社區死亡大作戰—未來村對社造重生論述的共同體回應
朱元鴻
2008
林宏翰
知識╱權力場域中的「台客」文化政治
邱德亮
2008
袁瑨璇
身體的清潔與戒嚴:從1946~1947年台灣防疫案例以及語言模式談起
劉紀蕙
2008
林君黛
游擊人生:性交易/交際少女與我的行動實驗
夏林清
2008
艾玲
妳漂亮嗎?從性玩物到女性賦權:以青少年流行雜誌中的姿態展示談起
陳奕麟
2008
羅立佳
轉型正義的政治性重探:正義之名下的民主、秩序與時間形構
朱元鴻
2008
任國勇
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
馮建三
2007
劉雅芳
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台灣新音樂生產的第三世界╱亞洲轉向
柯裕棻;陳光興
2007
陳盈璇
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
劉紀蕙
2007
徐意欣
離散文化的視覺思考:藝術家謝鴻均繪畫中的客家與女性認同
劉紀蕙
2007
張儷齡
臺灣現代劇場空間公共秩序之形成:人類肉體「文明化」的多重堆疊
蔣淑貞
2007
卓于綉
日治時期電影文化的建制1927-1937
劉紀蕙
2007
鄭欣宜
無價生命的代價:寵物的消費與政治
邱德亮
2007
傅明雅
TVBS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
馮建三;劉梅君
2006
許珮玲
通俗文化表演下的鬼魅魍魎:分析宋元煙粉靈怪類話本與現代香港鬼怪電影
朱元鴻
2006
李杰穎
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
蔣淑貞
2006
陳筱茵
《島嶼邊緣》:一九八、九○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
陳光興;柯裕棻
2006
邱仕弘
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
蔣淑貞
2006
陳佩甄
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
劉紀蕙
2006
鄭景雯
貢寮•獨立音樂•海洋音樂祭
蔣淑貞
2006
李進益
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
朱元鴻
2006
李秉霖
保存的政治與展示的經濟:十三行遺址的博物館化
王志弘
2006
解坤城
快樂丸生涯:現象與詮釋
宋文里
2005
吳品賢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
王志弘
2005
林封良
當你說「我們」的時候,你究竟是誰?-1945~1949思索主權的文化邏輯
劉紀蕙
2005
李家儀
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後期以來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
王志弘
2005
謝佳宇
台灣連鎖便利商店之文化經濟、消費決策與生活實踐:一個文化研究的探討
陳奕麟
2005
陳明輝
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
馮建三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