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系列演講:東亞「領土」的多面測繪II
2025 Academic Lecture Series: Mapping the Multi-faceted "Territories" of East Asia II
3. 「米」的領土、領域化及其邊界——台灣與「東北」之間
講者:山內明美(副教授、宮城教育大學教育學部)
時間:2025年12月10日,14:00-16:00
地點: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06A
主持:詹亞訓(助理教授、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
討論:本場次為日語演講、中文口譯。接受中英文雙語提問及討論。
摘要:
在台灣,提到「東北」時,許多人或許會立即聯想到滿洲(中國東北地區)。放眼亞洲,「東北」其實有著許多不同的樣貌與意涵。以印度為例,「東北」指的是阿薩姆地區。這裡在殖民時期成為紅茶的重要產地,也以獨特的稻米生產而聞名。與此相呼應,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舊滿洲,日本亦曾於殖民時期大規模推動稻米栽培。
本次演講聚焦於「米騷動」與「稻作」兩個主題,回溯日本東北地區,以及台灣與朝鮮半島在戰前與戰後八十年間圍繞稻作生成的歷史。1918年,由富山縣女性的閒談引發的「米騷動」,逐步發展成為規模達一百萬人的群眾運動。翌年,面對三一獨立運動與西伯利亞出兵,日本帝國開始在朝鮮半島與台灣推行「產米增殖計畫」。雖然這一大規模的稻米增產政策最終以失敗收場,卻使得台灣的在來稻品種幾乎完全消失,徹底改變了台灣的米食文化。以1945年為界,日本的領土急劇縮小,戰後日本承擔起過去朝鮮半島與台灣穀倉地帶角色的,正是東北地區。本次報告將從「稻作民族主義」的視角,透過與稻米相關的具體事件探究近代日本的文化政治。
講者簡介:
山內明美。1976年出生於宮城縣南三陸町。現任宮城教育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專攻歷史社會學與社會思想史。曾就讀於慶應義塾大學環境資訊學部及一橋大學大學院語言社會研究科。其研究主要聚焦於日本東北地區、殖民地時期台灣與朝鮮有關稻作的文化政治。自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以來,亦展開關於福島輻射暴露與照護倫理教育的新研究,旨在追求永續的地域發展。著有《孩子的東北學》(新曜社)、《苦痛的〈東北〉論:當記憶化為歷史》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