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大眾傳播博士
Ph.D. in Mass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owa, U.S.
經歷
教學與研究概述
我的授課方向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導論性質,如「文化研究概論」、「亞際文化研究概論」,「亞洲現代思想導論」等,主旨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領域中的主要議題與問題意識;第二類基本上以亞洲現代思想資源為主軸,有系統的閱讀重要的思想者或理論家,如陳映真、Ashis Nandy、白樂晴、錢理群等專題,透過閱讀有積累的思想者重要著作,引導學生進入亞洲各地思想狀況以及在地歷史;第三類課程以問題意識為核心,如冷戰、分斷、後殖民等,討論各地重要思想者如何看待這些問題,通過相互參照的方式,打開學生更為寬廣的比較視野。
近年學術成果
〈2015萬隆地區參訪筆記〉,《人間思想》,11期:155-187。
“Editorial Introduction”, Asian Circle of Thought 2012 Shanghai Forum,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5(1): 1-7.
“Editorial Introduction: In memory of Stuart Hall”,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5(2): 172-73
〈追念Stuart Hall〉,《文化研究》,18期(九月號):236-247。
〈重新認識左翼精神史的資產:論陳映真《鄉村的教師》〉,《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期(三月號):34-40。
“Takeuchi Yoshimi’s 1960 ‘Asia as Method’ lectur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3(2): 317-324.
〈東亞批判刊物會議的軌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9期(九月號):223-240。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五十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香港:大家良友書局、北京:蜜蜂書店。
“Asia as Method: Overcom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Extracts), in Tejaswni Niranjana and Wang Xiaoming (eds.), Genealogies of the Asian Present: Situating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New Delhi: Orient Blackswan, pp. 57-95
〈序:進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計劃〉,張頌仁、陳光興、高士明 編,《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上海:人民,1-9。
〈序:小說家的工運懺情錄〉,吳永毅,《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台北:台社,1-9。
〈序:都是「現代」民族國家惹的禍〉,Ashis Nandy,《民族主義的不正當性──泰戈爾與自我的政治》,台北:行人/台社,1-9。
〈在運動中思想:《打造二0一三年體制》讀後〉,白樂晴,《打造二0一三年體制》,台北:行人/台社,223-234。
〈要有胸懷往那個方向去〉,王曉明編,《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29-237。
〈文化研究的形成與動向〉,王曉明、朱善杰編,《從首爾到墨爾本──太平洋西岸文化研究的歷史與未來》,上海書店出版社,338-354。
〈在台灣教文化研究的問題與問題意識〉,王曉明、朱善杰編,《從首爾到墨爾本──太平洋西岸文化研究的歷史與未來》,上海書店出版社,73-93。
“Social Movements, Cultural Studies, Institutions: On the shifting Conditions of Practices”, in Meaghan Morris and Mette Hjort, 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tivism: Instituting Cultural Studies, Duke UP and Hong Kong UP, pp. 41-54.
〈重新認識左翼精神史的資產:論陳映真《鄉村的教師》〉,《中國文學再認識》,杭州師大學術期刊社編,復旦大學出版社,322-35。